观赏感言
前不久会几位友人同往,观赏子玉部分画作。众人赞不绝口,余尤兴奋不已。与子玉相识二十余载,知其人,赏其画,山水着意,草木含情,细细品味,见其心性。即兴感言,题写“怀真抱素”,其人品画品纯真质朴,可谓之画魂。
子玉善结人缘,交际甚广,堪称美术活动家。记得一九八九年末,辽宁广播电视塔落成,塔高三百六十余米,当时被誉为亚洲第一高塔。逢此盛事,主管部门拟举办书画展览以誌庆。子玉时任省文化经济促进会秘书长,身心介入,日夜操劳。由他张办,省内外书画名家近二百位泼墨挥毫。李可染、古元、楚图南、等大家,也应邀赐墨。确称得上佳作妙品,琳琅满目。近日,子玉山水画结集,又有刘开渠、刘勃舒、李铎、沈鹏、等众多书画家题贺。笔墨情深,呵护有加,期望殷切。
相识子玉之初,他的水墨丹青已如“小荷才露尖尖角”。近十几年,他隐姓埋名,甘于寂寞,潜心研习,朝夕笔耕。如今画作,寓意之深遂,意境之优美,技法之娴熟,已有质的飞跃。受其感染,过目留痕。一静二深,映印脑际。画中,有深山老林、溪水潺潺的幽静,有水天一色、孤舟独钓的宁静,有天朗气清、万物明媚的恬静。静而不死,灵动其间,谓之静美。此乃画家除杂念,去功利,心灵静美之外化。子玉山水画,景深,寓意深远。选题择物,深思熟虑;上中下,左中右,构图得体,错落有致;景物远与近,虚与实,描摹自然;笔峰中侧提按,墨汁干湿浓淡,运用自如适中。看得出画家悟天地悟山林悟云水之境界,寓意山水见老庄精神和智慧。观赏其画,令人开启心智,提升悟性。这就是感染力吧。
眼下,子玉正在策划并实施画展进高校工程。此举公益,文化育人,功德无量。衷心祝愿取得丰硕成果。 老友张恩华2013年夏
心法独具 墨满乾坤
——赵子玉先生大作印象
一
我与子玉先生结交纯属偶然。2013年夏,我回盛京探亲,经一位师长介绍,参观了子玉先生的画室,一入画室只觉烟云满眼、墨气氤氲,惊叹之余不免对先生其人其画心生好奇。子玉先生热情好客,不以我是个小辈而有所忽视,反而青眼有加,在我竭尽所能,搜肠刮肚地谈了我对艺术的浅薄理解后,先生定要我为他的画展写一个序。我自知是艺术圣殿的门外汉,于丹青一道既未登堂,亦未入室,无法得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遑论作序。但是先生盛情难却,只好惴惴不安,答应下来。可是肚中无墨水,就用了“拖”字诀,一拖就是两个月,先生不以为忤,只是不断发来自己的作品,让我每每想起此事便汗颜不已,只好不揣浅陋,以我这一俗人的眼光来写一点对先生大作的印象。这对习惯了欣赏名家点评的子玉先生而言,也算是一股清风,多少会有点新鲜感。其中不当之处,是我眼力、学力、笔力不到所致,与先生大作无干也。
二
子玉先生之画,如我所见,首先是浓淡相生、各尽其妙。中国画用墨设色为一大关节,不同的墨法各有其用,大凡枯墨画老树拙干,浓墨绘写意峰峦,淡墨图烟云变幻,焦墨描山石荦确。其间又有种种变化,不拘一格,构成了中国画的色彩基础。子玉先生之画的特点是善用浓墨,墨浓水饱,气酣胆壮,以浓墨抹山、布云、描石、勾树、摹水、扫竹,无不曲尽其妙。最独特者为多层次用墨,墨色层层覆盖、反复勾勒,远望如铁,于厚重中出筋力、现精神。一幅画上几乎无处不是反复写成,如此几番,画作就有了天然层次,又有了人为意蕴,整个画面光影纵横、黑白缭绕,层次分明,浑然天成,细细观之觉无数墨之意韵扑面而来,让人如醉如痴,欲罢不能。先生设色亦如用墨。多用浓色,但只用一色,或为万墨丛中数片红,或为玄山白水几抹青,既避免了色彩太多喧宾夺主,又与墨色交相辉映,色与墨浑然无间、相映生辉。
用墨设色为色彩,构图布景则为用墨设色的基础。所谓构图布景,一为平面之布置,如翎毛、花卉,一枝一叶如何安排,一禽一兽如何布置,皆是要捩之处。另一则为层次之体现。中国画不比西方油画之有透视法,而是所有物象均在平面上体现出来,在平面中体现层次错落之效果。此点在中国山水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论画则有咫尺千里之势的《关山行旅图》,远近分明之《鹊华秋色图》等名作,论人则有善于此道之名家,如“马一角”、“夏半边”。子玉先生之画布景远近合度、构图独具匠心,功力非凡。如其大作《峡江图》,举凡山、水、月、石、木无不入画,但一如韩信将兵,物象纷繁,多多益善;二如周亚夫军细柳,整饬严谨,丝毫不乱;三如诸葛武侯布八阵,错落有致,各具风貌。山为远峻、水为宽柔、月为高亮、石为奇壮、木为劲险,此图从右至左缓缓展开,一幅峡江山水如在目前。再如一小幅风景,画面下方以浓墨绘平畴原野,其上绘老树成林,树上以大红涂抹,一眼看去,既有繁花似锦之热烈,又有厚土高天之凝重,给人一种稳定的动感,构图功力可见一斑。
先生作画题材不一,大略论之以山水为主,兼及木石、花卉,偶涉翎毛等。一般来说,作者选材与本人秉性息息相关,此种选材为个性之展现,而作者个性又通过选择的题材展现出来。如郑板桥之潇潇竹影、李思训之金碧山水,无峭劲秋筠不足显板桥之“一枝一叶总关情”,非金碧山水无以彰大李将军之堂皇富丽。子玉先生仁厚睿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故好山水;先生性真诚、有童心,故好卉木,以其香其形高洁美好故也。先生为人恬淡萧散,故题材多有文人画意境,姑举一小作《风雨归舟图》为例。此图左侧以浓墨绘峰峦陡峭,右下为烟水茫茫,岸边设一小亭,水面上有一小舟,一渔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长篙,似乎在用力,又似乎未曾用力,正在斜风细雨中向岸边划去。此虽为“斜风细雨不须归”之常见题材,在先生笔下却是别开生面,意境超然。黑白部分的对比更是体现了太极至简又至繁的境界。可见,绘画题材与画家心性的契合为画家提供了无限发挥的空间,足以激发画家全部的灵性与热情,形成独特的视觉符号。
子玉先生画作之特色最著者莫过于气韵浑成。说到底,设色用墨、构图布景、题材选择均为“技”层面的事情,若求画作超越这个层面,便一定要有“韵”。韵从何来?固然与用墨、用笔、构图等等不可分割,但是最主要者,是需要画家有“气”。此气与画家之学识、经验、阅历等等密切相关。正因画家之气各有不同,才有千人千面之画作。气充于中、发于外,则笔有神、画有韵,画作才不仅仅为惟妙惟肖之描摹照相,而成有血有肉之独特艺术,这亦是画匠与画家之分野。尤其是在写意画中,有无个人之气贯注其中,实为画作能否成为精品之关键。子玉先生之画气韵十足,画卷展开,便有气韵逼人,或雄壮豪迈、或幽峭深邃、或清冷淡远,不一而足。此种气韵看不到、摸不着,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如从墨法、构图等方面一一求之,则如西医之解剖,大失本意,无异缘木求鱼。但此气韵可感、可知,必从对画作的整体把握中来。记得有大学者讲唐诗,对学生说:“这首诗写的真好,真是好,好在何处?说不出来。”先生画作就给了我这样的感觉,也是给我的最大震撼:好!好在何处?说不出来!
三
子玉先生画艺取得如此成绩,首先要得益于“学”。先生髫龄学画,尤工山水。师承张大千之高足廖经世,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先生早年从事工艺美术专业,对羽毛画、秫秸画多有研究。青年时代又多方求学,转益多师,博采古今名作,求教南北名家,与一时俊彦多有交往,亲聆教益、采百家之长,对石涛、黄宾虹、傅抱石用功尤深。后来得见李可染大师,从大师作品和指导中悟出用浓墨一路,自张一军。另外,先生汲汲于古今画法、画论,手不释卷,其画作中浓厚的文化气息即从此而来。与诸多名家一样,先生亦不满足于书斋论道,而是走出画室,遍访名胜,搜尽奇峰打草稿,扫尽湖山入画图。先生以奇山秀水为师,以自然造化为师,胸怀天下山水,心涵古今画论,兼之早年之良好基础,遂得山水之资助,悟先贤之妙谛,聚文史之英华,促进了画艺的大成。
转益多师是艺有大成的第一步,要想形成自己的风格,在画坛独树一帜还需要“立”。所谓“立”就是要将所学所见融为一炉,自出机杼,欲达此境界则要独辟心源。范宽在《宣和画谱》中说:“吾与其师于人,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诸物者,未若师诸心也。”即是此理。所谓独辟心源便是将自身之所有经验、习作、秉性合而为一,师心不师古,随意不随人,方足以立世名家。子玉先生慧心独具,在遍览名家、搜尽奇峰之后,一转而为师心,形成了墨色繁复、层次清晰、平实顺朗,空间辽阔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看似平淡无奇,却是“成如容易却艰辛”,非有灵心大智,要想跳出古人窠臼,谈何容易?白石老人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然而又有多少人能跳出圈外看自己。子玉先生凭借自己的慧心,打通了立的关键,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取得了现在的成就。
有学养、有慧心,还要有胆识。有学无胆,必斤斤师法;有心无胆,必畏首畏尾,皆不敢越雷池一步。子玉先生胆力过人,他十年面壁,悟透禅关,破壁而出,形成了自己的新境界。先生在崭露头角之后,正当盛年,却毅然决然地隐姓埋名,不涉世事,专心画艺,足不出户,终日与三尺长案、一池浓墨、半扎宣纸、数管狼毫为伴,反复琢磨苦练。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先生则是旧作不厌百回改。在这十年中,先生厚积不发,沉湎丹青,畅游在黑白诸色的世界中。此等事非有大胆力者不能办,不敢办。面对光怪陆离、纸醉金迷的大千世界,先生急流勇退,如果没有“名利于我如浮云”的气质、对艺术近于痴迷的热爱和对自己清醒的认识,绝不会有这样的惊世之举。而且,先生当年画风已经成型,面对近三十年的积累,不仅要全部推翻,还要带着疑惑、挑剔甚至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以前的得意之作,非胆力雄壮者不能为。但是,先生成功了,他的画艺也由此进入了另一片天地。先生早年之作尚不脱形似之窠臼,模仿之痕迹宛然在纸。闭关十年之后,先生之画已经脱略形骸,遗貌取神,形成了多层次、多空间、多角度,墨色淋漓、气韵十足的特色。更为重要的是,先生从此找到了自己的专注方向,不再俯仰随人、与世浮沉,而是我手写我心,解衣磅礴、睥睨无人。这种气势非不敬,而是沉浸于圆融的丹青世界中,不可自拔,也不能自拔,先生之画,因之而入神品,这也是先生十年变法的最大收获吧!
四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其实都是外行看热闹,不值方家一哂,但既然子玉先生用他的“胆力”鼓励我放胆来写,小子也就恭敬不如从命,以上诸见,不过是野人献曝、略陈鄙识,至于先生的水平,画作历历俱在,有识者一览便知所言非虚,且未说得先生画作佳处之万一。之所以敢将此文奉呈,是希望阅者看完先生精金美玉的大作之后,再读读这带着泥土之气的拙文,也算是不同的体验。最后以先生的名片做结尾,这几句话不仅是先生的丹青经验,也是他的艺术总结,从中可见先生的为人与风采:你画你的画,我画我的画。你说你的话,我说我的画。古人云:有法本无法,我师古人法,古人师谁法……
太极说:大道如气,若有若无;大象无形,混沌万化;禅法入画,神化乾坤。
五
是为子玉先生之画展序。
偶观子玉先生禅墨画室有感
一日,适与同事偶至子玉先生画室,室曰禅墨,入则见凭凌山水,淋漓翰墨,不觉心驰神荡矣。复闻先生名讳,盖画如其人:赵者,乾,天也;子者,离,日月也;玉者,巽,山林也。
余得其名,乃知先生世家,少存远志,自强不息,报效家国;而立之年,峥嵘毕露,感时事,历荣枯,更不忘回馈社会,以赤忱之心,积极公益;矧先生行迹洒脱,潜心数载,日不辍笔,佳作至臻,入无我之境,有自然之风,方寸间得见大千世界耳。
于是怀抱感慨,录叙闲言,记所云尔。
伏维笔墨丹青,非一时一景之毫见;勾勒皴染,盖十方万法之大观。夫龙图应雨,师工巧夺造化;影壁见形,道心略尽风光。举凡故事,毕露端倪。故作画一途,唯天人感合,灵犀通贯,庶几克终尽善耳。
临书画可知人心,观山水乃见宇宙。是先生得真善法也。余每观先生之作,赏天人之鉴览,煌地理之胜状。摹风物之韵致,垂世情之伦理,乃运方圆之变,虚实之机也。然后察动静,晓变化,使心通明,而物我圆融。此《易》之所宗,禅之所上也。
混沌化阴阳,乾坤鼎天地,一生一息,周而复始,斯自然也。昔先生潜幽隐僻,抱膝收视,俯仰感怀。终于构思之际,得境界之奥妙;挥洒之间,出法度之囹圄。复以作画,则师古而形远,象物而灵臻。其真画也欤,其真道也哉。 卓摩社稷 梁倬 李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