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公益文化网!
公益中国 当前位置:主页 > 公益中国 >

克东满绣——服饰中的民族

发布日期:2021-07-05 09:19   浏览次数:
 

       齐齐哈尔克东县的“克东满绣”被誉为是最正宗的满绣,已有800多年历史,有“清朝皇族刺绣”之称,曾专门用来绣制帝王龙锦和文武官袍。清代,补子是官员补服区别官阶的标志,据《大清全典图》记载,清代文武官员的补子为方形,文官饰飞禽,武官饰走兽,底纹大多为如意云纹。例如,用满绣绣制的四品文官补服,补面上绣满四方连续的云纹,其上再用盘针绣一轮红日,用平针绣一只银燕,穿云向日飞翔,寓意忠君侍主,指日高升。云纹以深蓝、浅蓝、月白三色线绣,色阶过渡自然。银燕绣工更为精美,双翅下的绒羽、尾顺,纹样走势运针自如,以针代笔,工艺精湛。克东满绣的补绣是其特有的传统工艺。

克东满绣

       克东县的"克东满绣"被誉为最正宗的满绣,它是东北地区满族手工母体艺术最基本的载体之一。有“中国清朝皇族刺绣”之称,曾被作为绣制帝王龙锦、宫廷文武官袍的“专利”。



       在清朝时期达到了艺术顶峰。有“中国清朝皇族刺绣”之称,曾被作为绣制帝王龙锦、宫廷文武官袍的“专利”。随着清王朝的覆灭,满绣工艺曾一度濒临消亡。难得齐齐哈尔克东县仍在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这门艺术。
 

历史渊源

       从历史上看,满族女子从七八岁就开始学习刺绣,直至七八十岁。



       满族姑娘娴于刺绣,手法灵活多样,常用有:平绣,补绣,纳绣,布贴,钉线,圈金等。其中补绣是克东满绣特有的传统刺绣工艺,把染色布或皮革剪成各种图案,后用多色布块拼合,贴在底布上,再行绣制而成。克东满绣,经历几百年,逐渐形成了地方独特的风格。绣品主要为日常用物,如旗袍,镶边,绣枕头顶,幔帐,娃肚兜,荷包,褡裢,背带等。


       古时候,满族少女们不论家贫家富,从十一二岁起,就描花样、绣枕头顶、袖头、鞋帮等出嫁用品,还常常一边绣一遍哼唱民歌小调。到了清代,满族人一统天下,学习满绣渐渐的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


 
满族刺绣


刺绣
 
       根据现存的散落民间的实物显示,200年前克东满绣技艺就已经相当成熟,已经运用了平针、抱针、别针、铺针、插针、野马针等针法。满绣具有强烈的北方民族特色,它造型夸张、粗犷、拙朴,色彩凝重艳丽,冷暖对比强烈、构图饱满,情感真挚。近百年来,以佟桂氏、刑马氏、邢淑娴为代表的传承人,在克东这片沃土上默默地传承这一文化瑰宝,使克东满绣技艺日臻成熟。


 
图为由13个绣娘利用一年半时间完成的17米长刺绣珍品《百鸟朝凤》






花随玉指添春色 鸟逐金针长羽毛

针法特点
与湘绣、苏绣相比,满绣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针法上,如三角针绣法就是其他绣派没有的。 满绣使用的绣线为丝线和十字线,丝线光泽度好,而十字线线体柔滑。并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满绣


 
满绣作品-琴棋书画
 
       说到满绣针法,可能你并不熟悉,但满绣的应用,却是大有来头,那就是清朝的官服和大名鼎鼎的旗袍。


       清代补子是官员补服区别官级的标志,其纹饰和形制承袭明代而来。云纹多以深蓝,浅蓝,月白三色线绣,色阶过渡自然不着痕迹,云雁绣工更精美异常,蓝与银相照,墨地金边,设色协调,绣工精湛,文雅中见秀丽。


       旗袍,又叫“大襟长袍”。还不同于后代发展出的张曼玉同款凹凸有致的旗袍,而是最早的清初之式,无领,马蹄袖,大襟左衽,系纽扣,四开衩,衣长过膝。女旗袍式与男同,所异者,多于领口,襟,衣裾及袖端修饰花边。豪气而有男子气概。




 
传承人
       绣花针在薄薄的绢纱中穿梭,刘雅梅用一双灵巧的手织绘出历史的沉淀,绣刺出了文化的浓缩。满绣,经过了一代又一代刺绣艺人的不断创造吸收并突破苏、湘、蜀、粤“四大名绣”,成为了清代帝王龙锦、宫廷文武官袍的“专利”艺术。几经历史的颠簸与洗礼,传承到绣娘刘雅梅这一代,这富丽尊贵的满绣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刘雅梅在做满绣



 
刘雅梅为满绣爱好者讲解满绣


 
满绣制作车间

 

 
黑龙江省克东县职教中心学生现场展示满绣技艺
 
       刘雅梅想自己不仅仅应该将满绣传承下去,更应该让它走入寻常人家,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她把想法向身为半个满族人的丈夫刘玉国细细讲来,没想到一下就被丈夫认同,两人一拍即合,召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姐妹组织起来一家手工刺绣作坊雅梅绣庄。


 
       挖掘民间艺术瑰宝,寻找民间艺人是刘雅梅、刘玉国夫妇拯救满绣的第一步;将满绣推向市场,让其价值得以发挥,让这粒金子在市场的浪涛下发挥自身的光芒是他们的又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