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专栏
海派文人陆士清老师
发布日期:2024-06-28 12:12 浏览次数:
次
我是一个老北京人,在美国洛杉矶生活了四十年,可是京腔京韵不改、北京人的习性不变,我还是北京联谊会的会长,周围也全都是北京朋友。突然我感觉这风向有点变了,先是我儿子从中国女排的队医改任姚明上海大鲨鱼篮球队的队医,不仅全家从北京搬到了上海,还把孙子也生在了上海。接着就是洛杉矶的北京会和上海会搞联谊活动,让我一下子认识了很多上海好朋友。直到六年前我开始担任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并且主办了《北美华文文学论坛》、见到了从上海复旦大学来的陆士清教授,我才明白原来前面发生的一切都是铺垫,都是为这个海派文人、我人生贵人的出场做准备。
老北京人习惯上把上海文化称为海派文化,把上海文人称为海派文人。其实所谓海派是资本主义最初在中国登录的时候,江南人对欧美文化的一种借鉴和吸收而产生的一种与北方传统文化不同的东西。海派文化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源于欧美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区别于中国其他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记得文革时期,北京人就连出差到上海买一件衬衫或者一条裙子,一双凉鞋都能带回来在单位或者街道引起围观,你就知道海派文化对于北京人来说有多么的高雅和神秘了。
初次见到陆士清老师就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修长的身材、清瘦的脸庞,两道浓眉、一头白发,一下子就让我联想到海派文人。不禁也让我联想起在很多电影和电视剧中的那种西装革履、领带皮鞋、裤缝笔挺、头发纹丝不乱、遇事不跟风、棍棒不改嘴的老派文人形象。
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有近百位会员,但是专业的作家却是不多。作为会长,承办大规模的海外文学论坛我还真是有些不踏实,特别是第一次要面对这么多大陆的专家学者。陆老师从一下飞机就不断地鼓励我,让我打消顾虑,他亲自准备了提交给大会的论文。论坛期间我们搞了一次登山活动,陆老师健步如飞,一路走在前面,这时候我才知道他已经是一个八十五岁高龄的老人了!我赶紧跟了上去怕他有什么闪失,陆老师谈笑风生地对我说他没有问题,不用担心。大学期间我是学校连续四年的万米长跑冠军,也是国家集训队的中长跑运动员,面对耄耋之年的陆老师我不能不佩服他的精神和体力啊!
我是理工科出身,虽然是酷爱文学,可是对于自己的文笔却不是很自信,也几乎没有参加过征文比赛。2018年上海文联主办《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比赛,我也准备了一篇稿子,可是心里有些吃不准。这是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征文活动,题目又是中国近代史上翻天覆地的大事件,而我写的几乎就是一个小人物的成长变化和经历,会不会给海外华人作家丢脸啊?我先是把文章拿给一个在文学方面很有建树的专家看,他看后对我说,你的文章格局不够大、气势不够恢弘、语言不够精彩、恐怕很难让评委们看上眼。这让我有点灰心,想想无所谓也就放弃了。直到《北美华文文学论坛》召开,陆士清等四十多位国内的专家学者来到了洛杉矶,经过一周的接触大家彼此有了相当的了解,陆老师虽然是一位在中国文学界享有很高声誉的教授,对于文学文章文字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可是私下里却是一位眉清目秀、非常慈祥和蔼的老人,这位在我眼里最初的神秘又高傲的海派文人经过一周的同吃同住竟然也到了不分你我的境地,于是在分手的时候我一咬牙把自己准备投稿的文章又拿了出来,发给了陆士清老师,请他斧正,心想死马当做活马医吧,反正我也做好了不行就扔垃圾桶的准备!
很快我就收到了陆士清老师的回复:北奥:读了你的文章,感觉不错,甚至比你其他的几篇还要好。故事真实感人,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不要犹豫、我们写作不是为了得奖、而是为了读者,为心而写,何况你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更有责任把这个故事写出来,我认为这是一篇经过认真修改后完全可以得奖的好作品。陆老师的几句话极大地鼓舞了我,让我对自己的作品重新有了信心。我又结合了其他几位专家的意见,反复认真地把文章做了几次修改,然后毫不犹豫的发了出去。
几个月后,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赵丽宏先生站在颁奖台上宣布:此次征文活动非常成功,收到了来自全球的七百多篇投稿,特别是北奥的《小安子的故事》以小人物烘托大背景、衬托大事件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评委,最终这篇作品荣获本次征文比赛的一等奖,我们向远在美国洛杉矶的北奥先生表示祝贺!
上海市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杨秀丽担任了此次征文的评委,《小安子的故事》也是她最喜欢的参赛作品,她说:这是一篇散文,又有类似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小安子的成长历史就是时代的发展史,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最好佐证。文章扎根于生活,又有艺术的构思,读来引人入胜。大会还特意安排了由专业朗诵家全文朗诵了《小安子的故事》令现场听众无不动容。
由于工作繁忙我没能出席颁奖仪式,而是让我儿子代表,这让主办方有些担心,怕影响颁奖效果,但是当我高大帅气的儿子站在领奖台上,用他美式的中文说道:我是来自美国的医学博士,北京三零一医院的运动康复骨科专家,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的父亲也许依然还是一个在乡下种地的人,那么我就是一个农民的孩子,这种巨大的差距和变化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就是几代人不同命运的代价啊!立时,全场爆发出了热烈掌声。远在洛杉矶的我,站在窗前、面向大海、流着眼泪、默默地向上海的陆士清老师送上了我无限的感激和由衷的祝福。
一晃陆老师九十岁了,人的学问和受尊敬的程度虽说不能用年龄来衡量,但是陆老师在我心中的地位却是与日俱增。作为晚辈和学生我十分幸运能结识陆老师,有陆老师在前面引路我们海外的华文作家会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当然,作为一个北京人,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陆士清教授,这个海派文人在关键时刻对于我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