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重庆数次,心念心想的是去三毛故居,认真感悟一番。但一来由于种种原因,每次总是匆匆忙忙;二来在心里就留了一个特别位置,需要时间,需要细细品。没有一天几天是不敢轻易动这块朱砂痣的。三毛于我,是心里一个深深刻下的印痕,不可磨灭,不能更改。
记得第一次接触三毛的书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发疯似的寻找,却无所得。工作后才从武汉大学的同学那里得到了两本。《温柔的夜》和《雨季不再来》。那个时候,她跟同学带着书回到故乡山村,我是打着手电,连夜在一蚊帐之下的床单里读完了这两本书。
等到黎明的曙光洒进了我们睡觉的炕上,我的眼睛已经疼的睁不开了。因为第二天那俩同学要离开,带走这两本书。所以囫囵吞枣读完,也求她暑假返校的时候买这两本书邮寄给我,我再推荐给我的学生们。当年的山乡穷的没电没暖没书店没图书馆,可学校师生员工们甚至当地农民们求知若渴希望脱离落后农村苦海的精神状态好于今天。
那个冬天发生了很多的事情,出乎我的意料和让我抓狂。但好多个夜晚,当我完成一天的工作或者难到偷偷哭泣过之后,看到身边的书,就觉得三毛是我的精神支柱,给我魔法般的安慰和抗拒一切的力量。
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离开乡镇到县城,到中等城市,甚至到省城,到首都,每次出去总会到有限的书店去寻找和浏览三毛琼瑶的书。每一次带回来都是一个极大的喜悦,自己阅读,也分享给我的学生们。他们甚至包了书皮儿归还我。有时候一个月都回不来,等到我这里,书已经翻成毛边了。
直到结婚前后,丈夫从台湾,从香港,从日本,从新加坡等各地,买到了不下三十本两位女作家的书给我;甚至到了生孩子之后买到了三毛和琼瑶的系列作品不同版本近五十本,让我一次爱个够。
三毛就是我心里的依靠,尤其是那些在非洲游历和后来到南美洲的旅行,以及各种各样的相遇,相识,相知,那些各具特色的故事,给了我极深的感染。年轻时的满腔热情,幻想着有朝一日我能离开乡镇,到大的城市里去生活、工作,有钱后去旅游。
当很漫长的年轻时代一晃而过后,我从乡镇到了中等城市,再到了沿海的开放城市。而三毛的书也一直陪伴我度过了曾经很艰难的时光和很快乐的岁月,直到离开故乡离开祖国,旅居到了异国他乡。而三毛的书是打在我的行李箱里,随我跨越了太平洋,到了遥远的加拿大。温哥华图书馆里三毛的书,也就成为我常常浏览翻阅的书之一。
常常在思念家乡心情不好的时候,或者在找到工作心情高兴的时候,拿一本儿三毛的书随手翻阅,在夜深人静的夜晚,在昏黄的床头灯下,读的不亦说乎。想着哪一天会到台湾,到香港,到西班牙,到非洲,到南美,去追随三毛的踪迹,去体味她遇见的人和经历的故事。而岁月匆匆,白驹过隙,一晃自己到了花甲之年。
曾经为赴约三毛舟山纪念馆的白馆长写过一些感悟。也曾经跟三毛在温哥华的侄女天慈交集,写过采访她的文章,以及在加拿大城市电视台报道过她。几次跟天慈对坐,听三毛的故事,看三毛的书,领略三毛在家人心里的特别位置和闻所未闻的历史。还曾得到天赐的赠书《我的姑姑三毛》。她对于三毛的回忆和她写与姑姑相处相亲的日子……
而这一次重庆之行,特别为三毛留了一上午的时间,尽管匆匆复匆匆,我还是早上赶到了南山旅游区,找到了三毛的故居。
其实落下脚是从三毛广场开始的,以为那是三毛故居,下了车之后就看见三毛广场上巨大的雕像和硕大无朋的镜框边框,里面的雕塑,三毛的雕像,像年轻的少女,那么青春洋溢的样子,突然眼里一热,转头就看到了“三毛咖啡店”。